神童魏永康:13岁上大学,17岁进中科院,20岁被劝退后现状如何?
天生聪慧的小永康,就像一块海绵一样,下意识的吸收着母亲灌输的知识。就这样,不到2岁时,魏永康的字典里就罗列下了近两千个汉字,甚至能够写下条理逻辑清晰、毫无错字的日记。
魏永康所展现出来的学习天赋,令曾学梅欣喜若狂。伴随着周边人对儿子源源不断的神童夸赞,曾学梅对小永康的要求和期盼也在持续攀升。1991年,曾学梅将年仅8岁的魏永康送进了小学三年级的课堂,短短2年后又安排儿子参加了中考。随后,在大部分同龄孩子刚刚小学毕业之时,魏永康已经步入了大学校园。
尽管这一切行动的前提,都是魏永康有天赋有能力高速跳级。但在那个“抢在起跑线”的思想还未深入人心的年代,曾学梅的教育方式可谓非常少见。
那么,曾学梅为何如此重视儿子的教育,宁可冒着拔苗助长的风险也要敦促年幼的小永康尽快升学呢?除了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影响外,主要还与曾学梅本人的经历有关。
曾学梅出生于50年代的一个偏远小山村,尽管生活环境闭塞而落后,但曾学梅却拥有着远大的目光与梦想。她热爱读书,向往大城市,尤其崇拜科学家。
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学梅曾亲口描述了一幅在她心中挥之不去的画面。1964年10月16日,中国罗布泊的戈壁滩中,一朵硕大无比的黄褐色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成功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一跃进入全球五大核大国之列,惊艳世界。
那副经过电视转播,不甚清晰的画面,深深印刻在了年少的曾学梅心上。从那时起,科学家这三个字对曾学梅而言,就拥有了与众不同、至高无上的意义。这也是之后曾学梅一心希望儿子成为科学家的原因。
或许年轻的时候,曾学梅也曾拥有过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只可惜,受特殊时代背景和贫困家境的影响,曾学梅高中毕业后,就没能再继续念大学了。
70年代末,经人介绍,曾学梅嫁给了一名叫做魏炳南的退伍军人。魏炳南相貌堂堂、一身正气,原本这应该是一段英雄才女的浪漫故事。只可惜,由于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身负重伤,魏炳南落下了终身残疾,连基本生活都无法自理。
就这样,瘦弱的曾学梅早早便扛起一家之主的重担。对内,她一手包揽全部家务,数十年如一日的照顾丈夫和儿子。对外,她独自赚钱养家,在负担家中全部开销的同时,还得尽可能积攒儿子的教育基金。
借用一句不太文雅的话说,曾学梅真的就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牛多”。早起做饭、安排丈夫的一天的衣食起居、走好几里路送儿子上学、上班赚钱、接儿子回家、做晚饭、整理家务。这种密集到让人窒息的行程,就是曾学梅日复一日的日常。就连夜幕降临,所有人都陷入沉睡中时,忙碌一整天的曾学梅都只能浅眠,以便照顾丈夫起夜。
然而,生活的悲剧性就在于,苦痛从来不懂得适可而止,所以才会有祸不单行、雪上加霜等词语。
曾学梅和丈夫是1979年,才因为退伍老兵的福利,而得以从乡村搬到华容县城的。初来乍到的第二年,曾学梅就凭借自己的实力,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当地的商业局。虽然因为“服从调配”的佛性发言,曾学梅没能进入高收入的部门,但国营饮食公司这个金饭碗和福利待遇,还是基本能够保证一家人的生活。只可惜,那种稳定的日子并没能持续多久。
1992年春天,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指明了市场经济体制创建发展的发现。随后,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席卷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由沿海地区不断朝内地蔓延。
一时间,一场名为“市场竞争”的巨大危机,横躺在了无数国营企业面前。在竞争压力和亚洲金融风暴的双重围堵下,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之下,大量长期垄断行业、毫无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国企,接连破产倒闭。
最终,在90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全国下岗潮中,曾学梅也丢掉了国企的金饭碗,被迫进入一家百货公司当柜员。更低的收入,更高的物价,让这个本就困难的家庭,变得更加艰难。而这一切的压力,毫无疑问都施加在了曾学梅一个人身上。
惊人的是,面对如此沉重的经济、生活、身体负担,曾学梅愣是咬紧牙扛了下来。可人毕竟是肉体凡胎,多年以来,曾学梅的内心也积压下了数不清的压力和苦闷。只不过因为常年忙着为生计奔波,她几乎没有可以倾诉的朋友,也万万不能开口向丈夫抱怨。所以,对于曾学梅而言,儿子魏永康就是她唯一的树洞和慰藉。
曾学梅曾经说过,如果她的命能够换取永康的前途,她愿意马上去死。从这句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的话就能看出,曾学梅真的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了儿子的身上。
她年少时未实现的梦想,她多年无法宣泄的压力,以及她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一切都化作了一个名叫期待的词汇。曾学梅迫切地希望魏永康可以快些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成为自己的骄傲和依靠。
而事实证明,曾学梅多年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就像“东方神童”这个称号一样,魏永康展露出了惊人的天赋才能。2000年,年仅17岁的魏永康,收到了来自中科院硕博连读的录取通知书。
中科院的含金量想必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科学无意识全国科研人才梦寐以求的科学殿堂。而魏永康不仅接到了中科院抛来的橄榄枝,甚至还成为了中科院史上最年轻的硕博连读学生。
中科院录取通知书的到来,仿佛瞬间抚平了曾学梅半辈子的艰辛与心酸。幻想中那个扬眉吐气、光辉美好的未来,已然在不远方向她招起了手。那时的她怎么都想不到,她的人生会在短短3年后,支离破碎。
2003年6月,久未露面的魏永康突然出现在了华容街头。没过几天,神童魏永康被中科院劝退回家的消息,就如同长了翅膀一般,传遍了小城的大街小巷。
讽刺的是,那群曾经将魏永康塑造为东方神童的媒体,再一次如鬣狗般蜂拥而至。什么“天才神童跌落神坛”、“神童的陨落”、“现代版伤仲永”,各式各样噱头十足的报道,出现在了众多杂志报刊的头版头条,成为很多人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
曾学梅是一个自尊心非常强的人,无论生活多困难,她都从未向左邻右舍求助过。自己夸耀20年、奉为骄傲和希望的儿子,被中科院劝退的残酷现实,曾学梅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在失望和痛苦的情绪之中,一股浓浓的羞耻感也缠绕在曾学梅心头。
20年的努力和期待瞬间化为一场空,这个致命的一击,终是击碎了曾学梅所有的坚强和理智。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下,曾学梅再一次将魏永康当做了发泄的出口。
她痛骂魏永康不争气,说他给自己丢脸,还放狠话说宁愿从未生过他。就连魏永康偶尔想出门透透气,曾学梅都会讽刺几句,说他竟然有脸出去见人。
面对母亲不间断的怒骂谴责,一向听话懂事的魏永康,出奇地选择了充耳不闻。因为在他眼中,母亲曾学梅就是造就他悲惨现状的罪魁祸首。
事实上,曾学梅对魏永康并非是单纯的望子成龙、高要求。除了早早启蒙儿子识字念书,要求他不断跳级升学外,曾学梅对魏永康的管束更是到了扭曲极端的地步。
在曾学梅所塑造的虚假世界里,一切跟吃喝玩乐有关的事情都是浪费时间,年轻的女孩子都是毁人前途的美女蛇。她不允许魏永康和同龄孩子玩耍打闹,不允许魏永康和女孩子接触交往,几乎断绝了他除了老师之外的所有社交关系。
不仅如此,为了让魏永康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曾学梅对他简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夸张到哪种程度呢?17岁魏永康第一次离开母亲去北京求学时,既不会洗衣做饭,又不会系鞋带拉拉链,就连天冷了多穿一件衣服的生理概念都没有。
而不适应学校科研环境、不与导师同学沟通、生活自理能力差,正是魏永康被中科院劝退的主要原因。直白的说,曾学梅的封闭式管理和溺爱式照顾,把魏永康养成了一个社会层面的废人。
曾学梅对儿子的爱、教育和期待,这些本质上都没有错,但她极端偏激的培养方式,却间接阻碍了魏永康的人生。而魏永康也在意识到这一切后,对母亲产生了无法压制的怨念,甚至一度拒绝与母亲对话和见面。
看到这儿,或许大家都会好奇,在经历了神童陨落的打击后,魏永康与曾学梅的现状如何?
想必在一些人的推测中,魏永康应该会像方仲永一样,彻底失去天赋与才华,沦为一个普通人。这种想法算是半对半错,魏永康如今的确褪去了神童的光环,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但这种转变对他而言,却并非一种悲惨的打击,而是一个美好的变化。
当年,在经历了与母亲的尖锐矛盾后,魏永康迎来了迟到的青春期。他叛逆的来了一场离家出走,一连走了十几个城市,感受到了之前从未见过的人间烟火与喜怒哀乐。渐渐地,他逐渐打开了视野和心防,开始学习生活技能,开始主动与他人交往。
而曾学梅也清楚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开始与自己、与儿子和解。现在的她,仍然将魏永康视作自己的骄傲,不过她夸赞的不再是成绩和奖状,而是儿子的独立、开朗、勤俭与体贴。
据悉,魏永康在北京工业大学深造之后,去了南京生活。他从事着软件开发的工作,还组建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相信在了解魏永康的故事后,每个人都会感慨万分。有人会指责中国式教育;有人会强调要给孩子一个正常而幸福的童年;有人则会认为培养神童需要顺其自然,切勿拔苗助长,造成伤仲永的悲剧。
但无论大家的观点想法有何不同,有一点都是确定无疑的。所谓的“东方神童”和“神童陨落”,都是媒体所打造出来的噱头。魏永康是天才无疑,他考入中科学继而又被辞退也是事实。不过“人如饮水,冷暖自知”,如今普普通通的平淡生活,说不定才是魏永康最向往的,所以也没必要为他感到可惜。
以上就是本期文章的全部内容,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也不要忘了点赞关注一下,我们下期再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