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出奇迹?米格-31这个“怪物”,为何能够战斗到俄罗斯时代?

很多人一提到米格-31的出现和发展,总要提一嘴1976年发生的震惊世界的苏军国土防空军上尉别连科驾驶米格-25型截击机叛逃日本北海道函馆机场事件,并认为“别连科叛逃事件导致米格-25的性能数据全部泄密,直接导致了米格-31的研发与改进”。
别连科叛逃事件
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即使是从常识来看,米格-31型截击机的研发计划也早在“别连科事件”发生的前几年就开始了,首架原型机更是早在1975年首飞的;而从技术角度来看,米格-31的研发既与米格-25型截击机的部分性能缺陷有关,也与1970年代初苏联国土防空军的任务环境变化有关,但是就跟“别连科叛逃”关系不大。
日本技术人员正在研究机体
说到米格-25型截击机的性能缺陷,大家的印象也都是停留在定性描述的“飞行的不锈钢、傻大笨粗、大力出奇迹”的层次上。但是要谈到米格-25P/PD(米格-25的改进版本)到底哪里有缺陷、为何会设计成这样就抓瞎了。
米格-25计划(当时的计划代号是Ye-155)在50年代末期开始的时候,苏联国土防空军所面临的主要战役战术任务和假想敌是什么:是美军以B-58“盗贼”战略轰炸机以及在研的XB-70“女武神”战略轰炸机这种高空进入、高亚音速突防的战略轰炸机对苏联国土战略纵深造成的严重威胁。
XB-70“女武神”战略轰炸机
在此情况下研发的米格-25自然也将性能重点放在了两个方面:一是拦截高度高,二是冲刺速度快。这两个方面的优越性能可让米格-25以更快的速度爬升、更短的时间形成防空阻塞线、更好地拦阻美军战略轰炸机的突防行动。
利比亚空军的米格-25
当然,米格-25的性能侧重也付出了相应的设计代价——为了达到2-3倍音速的突防能力,米格-25选用了在当时推力最强的图曼斯基R-15型涡喷发动机(最大加力推力达110千牛),但是作为高空特化型的发动机,该型涡喷在中/低空性能非常差,简直堪称“发动机之耻”;而为了克服高空高速冲刺时的气动加热,米格-25不得不选用了镍基不锈钢作为机体承力材料,直接导致该型飞机翼载极大,中低空格斗性能根本不存在。
因此总体评价的话,米格-25型截击机属于“一边百米冲刺一边打架天下无敌”的机型,但你要让它下到中低空那就彻底完犊子了——事实上米格-25在下到5000英尺(约1500米)以后连超音速都飞不出来,可作为该型飞机性能偏科的佐证。
米格31的研发
70年代后大环境的变化
米格-25P/PD型拦截机的性能缺陷在1960年代还不算个大问题,但是到了1970年代后风云突变。
一方面,伴随着火控雷达对地攻击、测绘模式的发展,战略轰炸机乃至战术飞机不再沿用1950和1960年代的高空突防模式,而是走上了低空/超低空进入、高亚音速/超音速突防的新模式(可以见我们之前对强-5的论述);另一方面,新一代具备低空突防、地形规避功能的小型巡航导弹正在研发并以较快的速度纷纷出现,给苏联国土防空军的拦截作战提出了新的课题。
但米格-25偏偏又“不长于此道”——前文提到米格-25P/PD的中低空机动性堪称机中之屑,连超音速都飞不了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另一个侧面是米格-25配备的火控雷达与航空电子系统的落后,米格-25P配套的火控雷达是TL-25“旋风-A”(又叫“蓝宝石-25”),米格-25PD配套的则是RP-25M。
但不管是哪个型号,在战机的下视下射能力上都有很大的问题,当米格-25P/PD在高空飞行时,雷达的分辨率基本上无法把位于低空的、依托地形掩护的敌方战术飞机或巡航导弹检测出来。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非常之要命了。
米格-31克服米格-25的缺陷
在此情况下,米格-31型截击机的出现可谓是顺理成章的结果——其实我们从米格-31的研发代号Ye-155M就可以看出,在相当程度上该型截击机是一种“米格-25的深度改进型”,至于改进的是什么东西,那自然是“米格-25缺什么,米格-31就改进什么”。
针对米格-25型截击机的图曼斯基R-15发动机中低空性能极差的问题,米格-31换装了全新研制的彼尔姆D-30F6型涡扇发动机,在最大推力接近16吨的前提下改善了中低空机动性。
针对米格-25型截击机本身中低空机动性不行的问题,米格-31扩大了钛合金在机身结构中的比重,提升了设计与加工水平,在中高空机动性略有下降(高空的最大冲刺速度比米格-25略有不足)的情况下使其中低空机动性有了较大提高(在中低空也可以超音速机动了)。
针对米格-25的火控雷达下视下射能力极差的缺陷,米格-31装备了法佐特龙设计局研发的И007/РП31型相控阵雷达,在处理后端首次使用了数字化的“氩-15”型火控计算机,在试验场条件下对典型的战斗机目标搜索距离上首次突破了200千米,跟踪距离也突破了100千米,且具备相当强的下视下射能力。
从这个意义来分析,苏联国土防空军通过米格-31的研发,完成了国土防空军主力拦截机型的更新换代任务。
米格-31的特色功能
同时,相比米格-25,米格-31还有更多的功能可谓是“前所未有”的:
首先是自动截击数据链系统,相比较米格-25配备的半自动截击数据链,米格-31型截击机配备的РКPЛ型自动截击数据链可以实施与地面指挥中心的高速数据互联,确保米格-31型截击机可以适应更快的作战节奏,对各类低空低可分辨率目标实施精密拦截作业。
其次是编队数据链系统,米格-31配备的АPД-518型空对空数据链可以在4到6架米格-31之间交换实时空情信息,还可以完成与国土防空军其它机型的信息交互任务(如80年代中后期开始装备的苏-27P)乃至与苏军的早期预警/控制飞机如A-50的信息交互。
作战功能的拓展也带来了米格-31的任务拓展——最典型的就是长期以来流传的“4架米格-31截击机呈楔形队推进时可以控制横向800公里左右的区域”。
这种说法虽然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是米格-31型截击机的一种典型的拦截战术,对苏联国土防空军乃至后来的俄罗斯空天军的任务模式与作战样式来讲,米格-31的出现与改进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给这两个军种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俄罗斯续写米格-31传奇
直到目前,俄罗斯空天军中的米格-31型截击机所承担的战术任务依然在拓展中。
在苏联解体前,米格-31型截击机已经基本取代了米格-25P/PD、图-128和苏-15TM三个机型,成为了国土防空军的绝对主力,可以承担建立防空阻塞线拦截战略轰炸机、中低空机动补防打击多批次渗透突防的北约战术飞机或巡航导弹、在次要威胁方向建立临时空情态势感知体系等任务。
而伴随着俄罗斯空天军的“专机专用”体系逐渐模糊,米格-31也开始了“任务客串”——苏联解体后俄军很快注意到了米格-31的高空高速优势在穿透性攻击方面的优势,在米格-31向米格-31BM型改进的过程中,为其配套Kh-31P反辐射导弹、KAB-500/1000型激光制导炸弹都成为了改进重点。
更不用说随着俄军“匕首”型空射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的研发成功,米格-31BM也成为了相当理想的载机。
从这个角度来看,米格-31这一型苏联时代的截击机,其传奇生涯还在不断持续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